本校學位論文庫
CITYU Theses & Dissertations
論文詳情
马宏伟
申荷永
大健康學院
應用心理學博士學位課程
博士
2016
回歸自在——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及其比較研究
Return to freedom——A comparison of the idea of individuation in Jungian Psychology and ?self-realization in Chan
禪宗;榮格;自性;見性;自性化
Chan Buddhism; Jung; the Self; Self-realization; Individuation
自性化與見性分别是榮格分析心理學与中國禅宗文化的核心,也是兩種文化對個體生命發展研究与成就的終極目標。心理學的東渐與中國文化的西傳,有如太極圖的陰陽魚——動態地描述了兩者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的交互過程,又似意識與無意識兩種力量在自性的天空中暗自角力。人性的濛昧之處——在禪宗叫無明,在荣格心理學叫阻抗、陰影或無意識,而解決之道——在禪宗叫見性、開悟,在榮格心理學叫自性化。在中文語境中,兩者涉及一個共同的詞語“自性”——因為翻譯的問題而呈現出了語義的不同,甚至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明晰這個概念在兩個學術體系裏的定義,是有效溝通與挖掘心靈療愈因素的必要基礎,知“自性”,才能見“自性”,才能“自性”化。在此基礎上,才能够探討禪宗文化應用於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有效性,也才能够將禪宗“治命”、“治心”的思想應用於當代心理治療。
基於此,本文採用文獻分析法、訪談法、文本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用文獻分析法研究榮格自性化与禪宗見性等核心概念及其特徵;用訪談法研究榮格分析師對自性化、禪宗法師對見性的理解與體認;用文本分析法研究六祖慧能大師與虛雲老和尚的見性過程與體驗;用比較分析法來研究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的象徵及轉化;用個案研究法來研究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思想在個案治療工作中的應用。這樣做是為了從經典中探求、尋找榮格分析心理學與禪宗核心思想及其方法,以期把握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的核心。
能夠被歷史證明的經典,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相對真理的意義,榮格分析心理學因其關注人類的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而被稱為深度心理學,而禪宗更是以“絕對真理”的身份示人,足見這兩種文化在人類心靈領域裏是何等的重要。所以選擇《榮格全集》及其核心分析師的理論與自性化經驗,既具有理論高度與實踐意義,又具有個體體驗的深度與主觀經驗,是一種“活”的研究:既研究了主觀體驗的心靈世界,也研究了主觀性的客觀現實,還研究了相對客觀的主觀體驗,始終不曾離開人的心靈世界。而選擇六祖慧能和虛雲老和尚作為研究對象,也是因為他們在禪宗史上不可動搖的核心地位與重要影響,無論是他們自身的修行與本身的境界,還是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以及對人類文明的超越與指引,都是不可或缺的。
研究中,研究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來進行文獻整理,從中抽取出兩個學術流派核心概念的基本特徵,並對核心概念進行了比較。這種文獻分析與文本分析的方法,試圖通過“高手過招”的形式來加深對兩種文化思想的認識與體證,從而提升對理論與實證的了解與把握。
在進行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特徵的提取与總結時,本研究並沒有止步於此,而是對兩者核心思想——象徵與“轉化”進行了比較分析。《十牛圖》是禪宗和榮格分析心理學都在採用的象徵性表述工具——以牛喻心,言其轉化,本研究把它作為一個分析文本,同時把歷史上重要的《十牛圖》版本和榮格分析心理學借用的《玫瑰園圖》進行比較分析,發現的是東西方思想的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與工具或資源使用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宇宙觀、價值觀、人生觀的不同。
之後,本研究用訪談法分析榮格及其分析師的自性化認識與體驗。本研究直接以榮格分析心理學現存的、舉世公認的重要引領專家為採訪對象,通過他們自身的研究與體證來呈現榮格自性化的概念與心靈轉化,既有理論與學術的研討,又有對榮格自性化體驗的分析,是真正活的標本。
個案研究法是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強調個體的主觀體驗與認識,強調對自我與生命意義的探索,強調人格的獨立、獨特與整體發展。基於生命獨特性的現實原因,這種研究方法更尊重個體差異性,所以個案研究法更能夠比較準確地貼近被研究對象內在的真實。所以,本研究選擇了這個研究方法來呈現心理諮詢與治療中榮格自性化理論和禪宗見性思想的應用,也是整合東西方文化與心理治療思想的嘗試。允許理論與技術的差異存在,恰是心靈整體豐富性的呈現。
通過對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及其比較研究,得出的研究結論蠻富有禪意:分析比較,實是確認宇宙萬物差別、獨特性與邊界和屬性的重要過程,是生命本身成長的重要參照;而執於比較的結果,卻是人類的偏見與遠離真實的防禦性行動,因為結果一旦確定,心裏便有了一個“確定感”,而這個確定感便將真實與流動的活性人生和宇宙本身隔離開來,人與宇宙不再是一個整體,而被一個因比較而產生的“認識”固定下來變成了死物。所以,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及其比較研究並不尋求一個不變的結論或者結果,而是互為參照,在動態的瞭望或親密接觸之中發現心靈的真實本身:榮格分析心理學、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禪宗,亦或是任何的文化與文明,都是人類心靈本性之中生長出來的自性之花,雖有差別相,但無差別心。
而這個研究結果,也並不僅僅是一個研究結果,而是開啟了一系列有關東西方文化的新的思考。或許,那是關於自我心性未完整之前的新的探索吧——借榮格與東方文化的身份!
借用任何一條道路——距離生命最近的、切實的、方便的路徑,迴歸心靈家園,才是比較研究的真正用意。而比較研究,也是心靈自性的功能變現,借比較而心無比較,才是心靈的真自由!
基於這樣的學習與思考,就目前研究所得,本研究的結論可做如下呈現:
從個體——乃至於由個體組成的整體的角度來說,榮格分析心理學所持的立場為心理實在論(psychological realism),它表達了心理現象最突出的性質是意義的實在性這一本質;從整體——乃至於人類心靈整體的角度來說,榮格分析心理學所持的立場為心靈超越論,它表達了人類生命整體心理現象生成的原則——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和原型(Archetypes),他認為無論是宗教還是神話,都是心靈的湧現。他認為自性化不可能此生實現——研究者認為這是從整體上來講的,那是因為囿於社會整體中的個體對自我心靈的認識或覺醒不夠,而對於那些完成了“自我實現”的人而言,他們始終忠實於自己,忠實於自我心靈,完成了此生的使命,實現了此生的生命意義,研究者認為那是一個實現了自性化的。另外,榮格認為自性化不可能此生實現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文化現象或文化假設——如果生命是輪迴的,每一個生命階段都會有一個特殊“使命”,每一個生命階段都需要去實現那一生一世所需要忠實履行的生命使命,從這個意義上講:生命不息,自性化不止——自性化是一個時時刻刻“活在當下”、永不停歇的心靈現象,這個“活在當下”的覺察與省思,是一個具體而真實的過程,那是永遠不會以“完成”的面目而終結的。或許榮格是實現了他此生的自性化目標的,至少是竭其所能極其接近了的,而對於更為普遍的百姓而言,走上自性之路便已是幸運與難得。所以說,榮格自性化的理論與研究,需要放在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大文化背景裏來理解,而不能用無始劫以來禪宗生命的最高極存在形式來衡量。
禪宗見性的確是“真實不虛”的,解脫是一個可實現的目標,“所做已辦,不受後有”也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那需要生命極其精進的不懈努力。而見性之前對生命的覺醒與精進修行是一個不可能逾越的必要過程,禪宗法師用“老實唸佛”之類的話語來描述這個過程——不起二心的忠實於心靈本體,在某種意義上講,或者借用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話語體系和特點而言,也是一個自性化的過程。
至於自性化的實現是否真的整合了人類集體無意識,實現意識與無意識的合體,達到自性化的目標,乃至於那算不算是禪宗與萬物合一的徹悟見性,是否算作超越三界成佛成聖,抑或只是一個另類幻想的境界,都將是另外一個新的研究課題。
因此,要研究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的差別性,也不可失其一致性,借比較看其不同,也要看其對人類心靈研究的相同所在。
所以本研究給出的建議也頗具特點:學術研究的建議、文化復歸的建議與心靈復歸的建議。借學術研究,建立內在和外在參照的雙重體系,借外境反觀自性,假內境破除我執,來實現自我研究、自我認同、自我療愈、自我修復與自我提升,從散亂迷惑的自我狀態歸集到完整統一的自我,再到自他無別的一體大我,乃至於無我,完成自我心性的研究與充實,迴歸自在,迴歸本真!
2017
中文
304
致 謝 III
摘 要 VII
Abstract XII
圖目錄 XXIII
表目錄 XXIV
第一章 緒 論 1
1.1 課題背景 2
1.1.1 西方心理學與中國文化的交匯 2
1.1.2 榮格分析心理學與禪宗的初遇 4
1.1.3 榮格分析心理學與禪宗的會面 10
1.1.4 榮格分析心理學與禪宗的交融 14
1.2 研究思考 17
1.2.1 榮格,是東方聖人的轉世嗎? 18
1.2.2 西方的文化土壤會產生禪師嗎? 18
1.2.3 譯者,是通曉東西方文化的專才嗎? 19
1.2.4 榮格分析心理學可以與禪宗合流嗎? 20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2
2.1 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自性”與“自性化” 23
2.1.1 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自性” 23
2.1.2 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自性化 30
2.1.3 榮格自性化的過程 37
2.1.4小結 41
2.2 禪宗的自性與見性 41
2.2.1 禪宗的自性 41
2.2.2 禪宗的見性 47
2.2.3 禪宗見性的過程 62
2.2.4 小結 65
第三章 問題提出與研究設計 67
3.1已有研究的局限 67
3.1.1 研究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比較的文獻極少 67
3.1.2 研究禪宗見性體驗的心理學文獻極少 68
3.1.3 研究中國經典文化的心理學應用嚴重不足 69
3.2問題的提出 70
3.2.1 引導研究的疑問 70
3.2.2 形成研究的猜想 72
3.2.3 確定研究的目標 72
3.3 研究的總體設計 73
3.3.1 研究目的 73
3.3.2 研究方法 73
3.3.3 研究思路 75
3.4 研究意義 76
3.4.1 理論意義 76
3.4.2 現實意義 77
3.4.3 生命意義 78
第四章 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概念與特徵的比較研究 79
4.1 自性化与見性概念的比较 79
4.1.1 定義與內涵的比較 79
4.1.2 目標達成的比較 80
4.1.3 認識與體驗的比較 82
4.1.4 對意象關注的比較 83
4.1.5 整體相對論的比較 85
4.1.6 對文字概念認識的比較 87
4.2 榮格自性化与禪宗見性的特徵 88
4.2.1 榮格自性化的基本特徵 88
4.2.2 禪宗見性的基本特徵 94
4.2.3 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特徵的比較 108
第五章 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象徵與轉化的比較研究 115
5.1 榮格分析心理學的象徵 115
5.1.1 象徵無所不在 115
5.1.2 象徵如水似道 116
5.1.3 誓與象徵為伍 117
5.1.4 對象徵的分析 118
5.2 禪宗的象徵 123
5.2.1 用詩學象徵本心 123
5.2.2 用迷失象徵失心 124
5.2.3 用不二象徵清凈心 124
5.2.4 用關係象徵境界 125
5.3 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象徵與轉化的比較分析——以《十牛圖》和《玫瑰園圖》為例 126
5.3.1 研究內容選擇的依據 126
5.3.2《十牛圖》介紹 127
5.3.3《玫瑰園圖》介紹 135
5.3.4 《十牛圖》與《玫瑰園圖》的比較分析 139
第六章 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體驗的比較研究 172
6.1 榮格自性化經驗——以Joe 和Stein為例 172
6.1.1 榮格分析師的選擇標準 172
6.1.2 Joe對榮格自性化的認識和理解 173
6.1.3 Stein對榮格自性化的認識和理解 176
6.1.4 小結 186
6.2 禪宗見性的體驗分析 187
6.2.1 選擇分析文本的依據 187
6.2.2 選擇六祖慧能大師進行分析的依據 188
6.2.3 選擇虛雲老和尚進行分析的依據 194
6.2.4 禪宗見性體驗的分析——以六祖慧能和虛雲老和尚为例 195
6.3 榮格自性化與禪宗見性思想的個案研究 236
6.3.1 個案來訪的基本情況 237
6.3.2 個案創傷的基本分析 241
6.3.3 個案治療的基本過程 243
6.3.4 小結 246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248
7.1 意猶未盡的研究 248
7.1.1 對禪悟理解的矛盾情感 248
7.1.2 是痛苦無法消失還是不能讓痛苦消失 251
7.1.3 意識和無意識可以“合體”嗎? 254
7.2 艱難未結的結論 256
7.2.1 自性之辨 257
7.2.2 自性化與見性之辨 259
7.2.3 勉強為之的結論 261
7.3 目前研究的缺憾 263
7.3.1 研究史料的極度不平衡 263
7.3.2 研究載體的極度不平衡 264
7.3.3 研究人員的能力不足 264
7.4 心懷感恩的建議 264
7.4.1 學術研究的建議 264
7.4.2 文化復歸的建議 265
7.4.3 心靈復歸的建議 266
參考文獻 269
作者簡歷 299
附 錄 301

圖目錄
圖1 牧牛圖關係系統圖 128
圖2 尋牛圖 142
圖3 見跡圖 145
圖4 見牛圖 148
圖5 得牛圖 150
圖6 牧牛圖 152
圖7 騎牛歸家圖 153
圖8 忘牛存人圖 156
圖9 人牛俱忘圖 158
圖10 返還本源圖 161
圖11 入塵垂手圖 164

表目錄
表1 師遠十牛圖頌與普明牧牛圖頌、宗慧牧牛歌、玫瑰園圖比較(一) 140
表2 師遠十牛圖頌與普明牧牛圖頌、宗慧牧牛歌、玫瑰園圖比較(二)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