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中文題目
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 ——以廣東省為例
論文英文題目
Research on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中文關鍵詞
高職院校 ; 民辦高職院校 ; 核心競爭力 ; 評價體系
英文關鍵詞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 Core Competitiveness ; Evaluation System.
中文摘要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由於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基礎薄弱、缺乏核心資源,以致核心競爭力十分弱小。但是,隨著我國對高等職業教育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民辦高職院校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民辦高職院能否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立足,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是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基於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了我國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現況、內涵和評價指標,以此構建民辦高職院校的評價體系。
在研究對象上,以廣東省全部的25所民辦高職院校為研究對象。在研究方法上,首先通過文獻研究法對文獻中出現頻次較高的民辦高職院校評價指標進行篩選;接著利用修正式德爾菲法經由25名專家確定了5個一級評價指標和16個二級評價指標;然後通過解釋結構模型法確定評價指標間的關聯性;最後經由網絡程序分析法計算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並根據權重構建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得出了三個結論。一是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是由多種競爭力等組成的一種綜合優勢競爭力;二是“整合效益”、“師資力量”、“獲取資源能力”和“辦學特色”是主要的影響因素;三是人才培養能力、師資力量、社會服務能力、整合效益、辦學條件是提昇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路徑。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四點建議。一是走特色化發展的道路;二是培育特色和優勢;三是整合各種核心資源;四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提昇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該評價指標體系可為廣東民辦高職院校決策者提升核心競爭力作決策參考。
英文摘要
For a long tim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very weak among the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due to weak infrastructure and lack of core resources.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ing emphasis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obtained rar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Thus, whether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be improved is a realistic issue to be solved urgently, which is related to their survival in the fierce competition. This study main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nnotation and evaluation index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so as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system suitable for them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erms of research objects, all of the 25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firstly, 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ich appear frequently in the literature are screened by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hen the modified Delphi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5 primary evaluation indexes and 16 secondary evaluation indexes by 25 experts; and the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valuation indexes is determined by ISM method; finally, th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is calculated by ANP method,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of private vocational colleges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weight.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ree conclusions are drawn: firs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posed of a variety of competitiveness; second, "integration efficiency", "faculty", "resource acquisition ability" and "school-running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hird, Abi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faculty, community service abilities, integration efficiency, the teaching condition are the main ways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four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irst, to take the road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and ru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ond, to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so as to form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third, Integration of various core resources; fouth,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cision-makers of priv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 Guandong province to enhanc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目次
致謝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動機 9
1.2 研究目的與可行性分析 11
1.2.1 研究目的 12
1.2.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2
1.3 名詞釋義 13
1.3.1 民辦高職院校 13
1.3.2 評價體系 14
1.4 論文章節安排 15
1.5 研究範圍 15
第二章 文獻綜述 18
2.1 核心競爭力 18
2.1.1 含義 19
2.1.2 特徵與構成要素 23
2.1.3 評價指標體系 28
2.2 高校核心競爭力 30
2.2.1 含義 30
2.2.2 特徵與構成要素 34
2.2.3 評價指標體系的內容 39
2.3 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 48
2.3.1 含義 48
2.3.2 特徵 52
2.3.3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53
2.3.4 評價指標體系的要素和內容 55
2.4 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發展概況 66
2.4.1 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基本情況 66
2.4.2 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辦學基礎條件 67
2.4.3 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師生數量情況 69
2.4.4 廣東省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 6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2
3.1 研究資料來源 72
3.2 研究流程 73
3.3 研究方法 74
3.3.1 文獻研究法 74
3.3.2 修正式德爾菲法 74
3.3.3 解釋結構模型法 81
3.3.4 網絡程序分析法 84
3.4 研究受訪者 9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3
4.1 修正式德爾菲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93
4.1.1 第一次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93
4.1.2 第二次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 98
4.1.4 評價指標結果討論 102
4.2 ISM調查結果與分析 104
4.2.1 調查結果 104
4.2.2 構建ISM模型圖 105
4.3 ANP調查結果與分析 106
4.3.1 構建ANP模型 107
4.3.2 調查結果 107
4.3.3 建立超級矩陣 111
4.4 評價指標結果與討論 115
4.4.1 評價指標重要性排序 115
4.4.2 評價指標重要性分析 11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0
5.1 研究結論 120
5.2 研究建議 121
5.3 研究貢獻與局限 123
5.3.1 研究貢獻 123
5.3.2 研究的局限 124
5.3.3 未來的研究方向 125
參考文獻 126
中文部分 126
英文部分 140
作者簡歷 145
附錄一 全國民辦高職院校名單 146
附錄二 調查問卷 150
附錄三 調查問卷填寫情況 165
參考文獻
1. 安禮偉、張二震(2010)。對外開放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昆山的經驗與啟示。財貿經濟,(9),70—74。
2. 蔡君(2016)。轉型期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問題探究。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6),196—196。
3. 蔡清田(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臺北:五南。
4. 曹連眾(2006)。基於知識管理視角的大學核心競爭力研究。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3(1),126—129。
5. 陳波(2012)。民辦高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探析。現代經濟信息,(13),238—239。
6. 陳寶生(2018—2—7)。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國教育報,第1版。
7. 陳建勳(2008)。多層次視角下的核心競爭力形成機理。當代財經,(7),64—68。
8. 陳娟、朱浩(2015)。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內涵及構成要素分析。科技創業月刊,28(01),59—61。
9. 陳懷寶(2013)。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黃河科技大學學報,15(3),16—18。
10. 陳克(2004)。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研究。學術交流,(7),167—169。
11. 陳可嘉、于先康(2012)。基於ANP權重確定的AHP—DEA模型及其在逆向物流服務供應商選擇中的應用。數學的實踐與認識,42(21),1—8。
12. 陳可嘉、于先康(2012)。逆向物流服務供應商選擇的ANP方法及Super Decisions軟件實現。福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31—37。
13. 陳麗平(2011)。我國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綜述。科技視界,(3),77—78。
14. 陳明(2015)。大學核心競爭力之中介平臺論。江蘇高教,(4),35—38。
15. 陳平、劉朧(2012)。網絡分析法(ANP)在供應商採購量分配中的應用。物流工程與管理,(2),53—55。
16. 陳濤(2008)。高等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17. 成長春(2005)。高校核心競爭力分析模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河海大學,南京。
18. 遲爽(2010)。中美大學排行比較研究。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9),34—36。
19. 儲節旺、郭春俠(2010)。企業核心競爭力特性與知識管理流程的關係研究。情報理論與實踐, 33(03),5—9。
20. 戴俊良、劉承水(2008)。企業競爭戰略之研究——核心競爭力評價及應用。中央財經大學學報。(01),43—48。
21. 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二版)。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臺北市。
22. 董婷(2014)。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構建策略。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 147—148。
23. 董玉華、李紀惠(2012),關於民辦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的思考。遼寧高職學報,14(1),108—110。
24. 杜曉利(2013)。富有生命力的文獻研究法。上海教育科研,(10),1—1。
25. 段萬春、王新麗、孫永河(2011)。基於網絡分析法的雲南省非公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模型。經濟問題探索,(4),59—63。
26. 段勇(2015)。引入動態股權制的中國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東華大學,上海。
27. 段勇、趙曉康(2014)。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社會科學家,(9),49—53
28. 樊軍、何玉梅、羅志敏(2014)。一般本科院校教育評估指標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9. 方小玲(2006)。大學文化與大學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業月刊,19(11), 155—156。
30. 高宏(2008)。試析大學核心競爭力。中國高等教育評估,(1),13—15。
31. 高宏(2012)。大學核心競爭力的要素及其培育。教育發展研究,(9),51—55。
32. 高厚軍(2009)。網絡層次分析法(ANP)在水利工程風險分析中的應用。水利科技與經濟,15(12),19—20。
33. 宮俊濤、劉波、孫林岩、趙鵬(2007)。網絡分析法(ANP)及其在供應商選擇中的應用。工業工程,10(2),77—80。
34. 郭成明(2013)。ANP—FCE在水利工程後評價中的應用。水電能源科學,(3),135—138。
35. 郭米(2016)。論高職院校發展的新機遇——基於高考改革的視角。高考,(9),20—21。
36. 郭秋平(2009)。大學核心競爭力概念的演變及構成要素分析。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8(3),77—82。
37. 韓錦標(2016)。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特徵及本質。淮陰工學院學報,25(4),73—77。
38. 何國偉(2017)。我國非營利性民辦高職院校的實然價值。職教論壇,(7),69—73。
39. 賀愛忠(2006)。企業競爭力的本源探討。軟科學,20(4),1—5。
40. 賀竹磬、孫林岩、宮俊濤(2006)。ANP理論及其在物流聯盟盟員選擇中的應用。中國機械工程,17(18),1913—1915。
41. 胡建宏、段東山(2012)。論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都市家教月刊,(5),86—87。
42. 胡琦、嚴建鋼、陳琪、董浩(2009)。基於ANP和Super Decision的通信鏈路威脅評估排序。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學報,24(2),233—236。
43. 胡天佑(2014)。新形勢下民辦高職院校發展的困境及求解。高教探索,(3),138—142。
44. 黃琳雅(2017),民辦高職院校“95後”大學生教育管理的途徑新探。河南教育(高教),(12),32—34。
45. 黃水光(2015),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的識別和提升。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36(11),92—95。
46. 霍小軍(2006)。高校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01),178—180。
47. 郝艷利(2014)。我國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西安科技大學,西安。
48. 簡世德、鄒樹梁、楊柳婧、楊婷(2010)。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綜述與前瞻。設計藝術研究,29(4),20—23。
49. 江河(2002)。加拿大高校排名一瞥。今日教育,(4),30—30。
50. 江澍瀟(2013)。文獻研究法中的二次分析在社會調查中的應用。青春歲月,(21),468—469。
51. 蔣洪池、黃小敏(2009)。學科建設:培育和提升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教育理論與實踐。(3),3—5。
52. 冀巨海、梁微。(2012)。基於ISM模型的煤層氣電廠專案風險因素分析。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4),376—382。
53. 蔣嘉琪、劉強(2016),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企業技術開發,38(8),31—32。
5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0)。關於對《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0—2015年)(徵求意見稿,2010年7月21日)》徵求意見的通知。https://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0072200014&cata_id=N003
55. 教育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領導小組(2002)。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6. 孔航(2017)。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關係研究——以金融機構為例。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16),142—145。
57. 賴德勝、武向榮(2002)。論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教育研究,4(7),42—46。
58. 蘭霞萍(2013)。以大學核心競爭力為旨歸的文化力構建。新餘學院學報,18(3),93—95。
59. 黎青松、葉懷珍(2000)。企業物流戰略系統評價的ANP方法。物流技術與應用,(2),32—34。
60. 李光輝(2010)。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體系重構研究。北京城市學院學報(3),7—13。
61. 李海艦、聶輝華(2002)。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及其戰略選擇。中國工業經濟,(09),5—13。
62. 李瑾(2012)。民辦高校發展核心競爭力研究。北京城市學院學報,(01),8—12。
63. 李璐嵐(2004)。論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內涵與特徵。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4),96—99。
64. 李清平、蔣洪池、成中梅(2008)。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內涵探析——基於要素分析的視角。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99—101。
65. 李仁安、李梅(2000)。企業核心競爭力分析與評價。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2(2),73—76。
66. 李偉(2011)。“用工荒”現象研究綜述。經濟研究參考,(70),34—42。
67. 李文博(2009)。基於網絡分析法的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6(7),119—122。
68. 李曉娟(2014)。對大學核心競爭力評價與大學排行評價的幾點認識。中國職工教育,(20),88—89。
69. 李曉娟、高鵬、吳志功(2010)。我國研究型大學核心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管理評論,22(3),44—53。
70. 李秀麗、郭瑾莉(2007)。論我國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內涵、要素與形成機制。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1),92—94。
71. 梁世武、伍佩鈴(2016)。研究方法。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72. 梁燕(2010)。地方高校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及內涵分析。北京教育(高教版),(10),31—33。
73. 梁業生(2012)。基於Web的ISM工具的設計與實現。軟件導刊,11(6),57—59。
74. 廖璠、許智敏(2015)。基於LibQual+(R)構建高校移動圖書館服務品質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德爾菲法的調查分析。情報理論與實踐,38(3),59—62。
75. 林頻(2015)。談談文獻研究與文獻研究法。上海少先隊研究,(1),22—23。
76. 林珠蘭(2011)。我國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廈門大學,廈門。
77. 劉培豔(2013)。民辦高職核心競爭力培育與提升研究—基於波特五力模型視角。價值工程,(8),207—209。
78. 劉瑞波(2009)。核心競爭力理論研究綜述及其展望。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63—67。
79. 劉睿、餘建星、孫宏才、田平(2003)。基於ANP的超級決策軟件介紹及其應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3(8),141—143。
80. 劉爽(2010)。論大學的核心競爭力。中國教育技術裝備,(3),12—13。
81. 劉萬里(2017)。關於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的幾點思考。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06),99—101。
82. 劉偉(2003)。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新途徑。現代企業,(6),21—22。
83. 劉曉波(2009)。AHP與ANP應用於企業可持續發展評價之比較研究。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61—64。
84. 劉向兵(2007)。大學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辨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1(2), 143—148。
85. 劉志、梁美華(2006)。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內涵、要素及其培植。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6(3),269—272。
86. 魯加升(2017)。區域經濟視域下民辦高職院校發展潛力研究。河南教育(高教),152(12),4—6。
87. 羅華陶(2017)。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探析。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8(2),77—80。
88. 呂紅(2013)。首次全國本科院校總排行 武大華科分列第六第八位。評價與管理,(1),74—74。
89. 馬英霞、張劍萍、劉豔萍(2009)。論提升我國高校核心競爭力。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5),780—782。
90. 馬躍(2010)。企業核心競爭力問題研究。魅力中國,(10),271—271。
91. 滿玉華(2010)。提升我國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思考。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07(07),133—134。
92. 毛建青(2006)。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市場主體的現狀、原因及政策建議——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比較的視角. 黑龍江高教研究,(7),1—5。
93. 孟凡紅、崔蒙(2009)。運用德爾菲法建立中醫藥圖書館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醫學信息學雜誌,30(5),64—68。
94. 孟麗菊(2002)。大學核心競爭力的含義及概念塑型。教育科學,(6),59—60。
95. 毛亞慶、夏仕武。(2005)。何謂大學核心競爭力。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3(2),108-112。
96. 聶凱(2016)。關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思考。理論視野,(12),31—34。
97. 歐自勖、歐芳慶(2012)。教育教學品質:民辦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職教論壇,(31),78—80。
98. 錢政(2008)。基於ANP方法的物流網絡績效評價模型。中國集體經濟,(9),37—38。
99. 任喜峰(2007)。我國研究型大學核心競爭力評價與培育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
100. 阮家港(2013),民辦本科高校核心競爭力多級模糊綜合評價研究。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31—34。
101. 邵春燕(2007)。ANP在企業技術創新評價中的應用。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5),63—65。
102. 施魯莎(2010)。地方高校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構。中國成人教育,(10),5—6。
103. 盛小平、孫琳(2006)。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透視。經濟問題探索,(11),81—87。
104. 史東明(2002)。核心能力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05. 宋亮、陳健、塗皓(2014)。民辦學校:或為改革犧牲品。教育,(31),21—21。
106. 宋仲成(2013)。關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思考。鐵路採購與物流,(7),44—45。
107. 孫宏利(2013)。基於學科建設模式的航海類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大連海事大學,大連。
108. 孫鵬(2004)。民辦高校董事會領導下的院校長負責制芻議. 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8(5),43—45。
109. 孫文會(2008)。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探究。區域經濟評論,(5),20—21。
110. 唐坤(2008)。培育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 促進民辦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10。
111. 唐迎春(2016)。高職高專院校教學評價體系的分析與研究。赤子(上中旬),(1),125—125。
112. 汪應洛(2008)。系統工程。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113. 王秉安(2000)。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探討。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5—9。
114. 王海偉、王強、李少忠、黃鴻恩、李煉(2015)。基於ISM和ANP的LNG企業安全培訓評估體系構建。工業安全與環保,(11),84—87。
115. 王捍政(2018)。論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辯證統一關係。現代行銷(下旬刊),(08),14—14。
116. 王麗(2017)。企業知識管理與核心競爭力的邏輯關係。現代行銷(下旬刊),(10),21—21。
117. 王麗靜、劉玲(2004)。企業風險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商場現代化,10(13),18—18。
118. 王利芬(2009)。大學知識管理與大學核心競爭力提升。北京:團結出版社。
119. 王明洲(2003)。論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10),15—18。
120. 王若梅(2012)。中國大學核心競爭力研究十年回顧與展望。現代教育管理,(5),26—31。
121. 王天睿、馮樹民、李俊香(2015)。基於網絡分析法的高速公路投資績效評價研究。山西建築,41(27)。
122. 王文彬、許冉(2011)。民辦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30(10),20—22。
123. 王曉、許傳海(2014),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評價模型研究。山東建築大學學報,29(2),148—151。
124. 王昕旭(2013)。基於知識管理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行銷(下旬刊),(11),3—3。
125. 王新(2016)。論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理念更新。中國成人教育,(9),33—35。
126. 王鑫(2012)。企業核心競爭力及其提升路徑。人民論壇,(26),82—83。
127. 王昱曄、邱均平、陳必坤(2012)。中國高校“創新指數”排行榜出爐:華科排第六 武大排第八。評價與管理,(3),79—79。
128. 魏襯襯、李濤(2016)。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綜述。科技創新與生產力,(09),20—22。
129. 吳霓(2015)。我國民辦教育發展的現狀特點、問題及未來趨勢——基於統計資料和政策文本的比較分析。教育科學研究,(2),32—37。
130. 吳霓(2017)。中國民辦高職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基於統計資料的分析和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36),5—9。
131. 伍琳、孫豔傑(2015)。德爾菲法簡介及在護理學中的應用現狀。護理研究,(29),3599—3601。
132. 武珂(2014)。我國民辦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研究——以河南省A民辦高校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河南大學,河南。
133. 謝滌宇、尹珍麗(2011)。公辦高校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機制的理論詮釋與現實動因。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4),40—45。
134. 謝錦權(2012)。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特點與學風建設的思考。科技致富嚮導,(20),118—119。
135. 謝榮見、汪飛(2018)。基於AHP與模糊數學下高校核心競爭力研究——以安徽省高校為例。池州學院學報,32(1),135—137。
136. 謝衛紅、王永健、王曉燕、高瞻(2010)。國內大學核心競爭力研究綜述。社會工作與管理,10(3),1—8。
137. 謝臥龍、駱慧文(2004)。德懷研究。載于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319—382頁)。臺北:心理。
138. 徐藹婷(2006)。德爾菲法的應用及其難點。中國統計,(9),57—59。
139. 徐敏、李明(2005)。關於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思考。江蘇高教,(3),37—39。
140. 許華春(2006)。努力提高民辦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紅旗文稿,(9),37—38。
141. 許國齊、段紅彬(2003)。企業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河北省科學院學報,(1),5—8。
142. 許永平、楊峰、王維平(2009)。一種基於QFD與ANP的裝備作戰需求分析方法。國防科技大學學報,31(4)。
143. 許正良、王利政(2003)。企業競爭優勢本源的探析——核心競爭力的再認識。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99—106。
144. 許正良、徐穎、王利政(2004)。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結構解析。中國軟科學,(5),82—87。
145. 薛廣祿(2017)。廣東民辦高職院校SWOT分析及發展戰略研究。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4),55—60。
146. 薛世傑(2017)。知識管理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思考。合作經濟與科技,(19),114—115。
147. 楊蕙馨、單成華(2007)。基於系統觀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科技管理研究,27(6),36—39。
148. 姚傑(2013)。基於辦學理念指導下的大學核心競爭力研究。高等農業教育,(9),3—5。
149. 楊暘、吳娟(2016)。地方高校“雙一流”發展路徑探尋。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39(5),74—76。
150. 餘傳傑(2015)。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及其作用機理。當代教育科學,(1),27—30。
151. 余修武、楊名權、餘員琴(2011)。關於民辦高職核心競爭力的分析。職教論壇,(11),14—15。
152. 俞漪、淩雲(2005)。AHP與ANP應用於供應商選擇方案評估之比較。物流技術,(7),52—53。
153. 翟亞軍、王戰軍(2010)。中國大學排行榜:如何才能走出誤區。清華大學教育研究,31(5),102—106。
154. 張保隆、翁振益、周瑛琪(2007)。決策分析—方法與應用。臺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55. 張道玉(2013)。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的動態演進研究。經濟研究導刊,(3),20—23。
156. 張鄂(2015)。提高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與內涵建設的幾點思考。教育教學論壇,(52),214—215。
157. 張建民(2011)。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再認識。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01),55—59。
158. 張俊(2012)。民辦高校核心競爭力及評價——基於層次分析法的研究。教育學術月刊,(12),27—29。
159. 張利博(2014)。關於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幾點思考。理論觀察,(6),148—149。
160. 張莉(2008)。企業核心競爭力理論探討。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8(4),30—32。
161. 張茜松、呂萍 、姚鈺輝(2015)。企業核心競爭力文獻綜述。現代商業,(22),82—84
162. 張洪春、宋振雲(2012)。 示範性高職院校競爭力體系結構與模型分析. 教育與職業,(9),14—16。
163. 張瑞夫、賀培青(2015),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經營管理者,(24)259—259。
164. 張衛良(2006)。大學核心競爭力理論與實踐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165. 張新啟、鄒麗芳、陳龍(2014)。基於知識管理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現代商業,51(36),173—174。
166. 張顏顏(2015)。中美大學排行榜的指標體系的統計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深圳大學,深圳。
167. 張澤麟、左權文(2006)。高校核心競爭力培育途徑初探。大學教育科學,5(5),100—102。
168. 趙龍(2003)。核心競爭力——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機械管理開發,(2),83—84。
169.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4)。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 htm
170. 鐘登華、蔡紹寬、李玉欽(2008)。基於網絡分析法(ANP)的水電工程風險分析及其應用。水力發電學報,27(1),11—17。
171. 周國平、王超(2011)。民辦高校固有優勢的弱化與喪失。教育發展研究(2),70—75。
172. 周海濤、劉俠(2016)。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研究報告——基於近十年全國民辦高校資料統計與政策文本分析。中國高等教育,(2),18—22。
173. 周海霞(2008)。淺析我國民辦高職教育的發展之路。中國科技博覽,(21),149—149。
174. 周桃茂、雷培梁(2011)。我國民辦高職的發展歷程、趨勢及對策研究. 北京城市學院學報,(6),14—18。
175. 周曉慧、霍國慶(2003)。中美大學排名的比較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6),15—18。
176. 周衍安(2008)。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研究。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177. 朱光興(2015)。基於知識管理的大學核心競爭力研究。人力資源管理,(7),277—278。
178. 朱佳琦、董克(2013)。武大發佈2013中國大學排行榜武大第6華科第8。評價與管理,(1),33—33。
179. 朱琳、呂本富(2004)。解釋結構模型的簡便方法。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6(12),1815—1817。
180. 朱明(2005)。地方高校核心競爭力。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81. 盧雙、朱文濤(2010)。零售藥店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進展。中國藥物警戒, 07(9),551—553。
182. 朱洵(2009)。構建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幾點思考。科教文匯,(17),1—1。
183. 朱永新、王明洲(2004)。論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教育發展研究,24(z1), 12—14。
184. 鄒超、王欣亮(2011)。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文獻綜述。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9(2),110—115。
185. 鄒祝英、陳桂芬、羅清海、李岳平(2011)。民辦高職院校競爭力分析。衡陽師範學院學報,32(5),142—144。
186. Bani-Hani, J. S. & Faleh, A. A. (2009). The Impact of Core Competencies 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ic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8), 94-104.
187. Barney, J. B. (1995). Looking Insid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9 (4), 49-61.
188. Barton Dorothy Leonard (1992). 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 (1), 111-125.
189. Besler Senem & Sezerel Hakan (2011). Core Competences in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 Case Study.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4, 1257-1273.
190. Casper Gerhard(1997). Cares of Universi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 Chung, S. H., Lee, A. H. I., & Pearn, W. L. (2005).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ANP) approach for product mix planning in semiconductor fabrica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96(1), 15-36.
192. Coombs Rod (2010). Core competencies and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R&D. R & D Management, 26(4), 345-355.
193. Coulter, M.A. (2005).Strategic management in action.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194. Delbecq, A.L., Van de Ven, A.H. Gustafson,D.H. (1986).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Green Briar Press.
195. Didem & Cenk(2016). A Literature Review on Core Competenc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7 (3), 120-127.
196. Franklin, P. (1997).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e competences. Strategic Change, 6(7), 5.
197. Gibb, A., Haskins, G. & Robertson, I. (2013). Leading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Meeting the entrepreneur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higher edu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