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學位論文庫
CITYU Theses & Dissertations
論文詳情
陈卓
王忠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文化產業管理碩士學位課程(中文學制)
碩士
2020
移動音頻分享類平臺的受眾擴散網路分析 : 以喜馬拉雅APP為例
Analysis of audience diffusion network of mobile audio sharing platform : Taking Himalaya APP as an example
喜馬拉雅APP ; 創新擴散 ; 受眾 ; 網路民族志
Himalayan APP ; innovation diffusion ; audience ; Netnography
隨著時代發展與技術革新,移動終端的興起使得聲音這一傳輸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納與認可。在人們被各種可視APP包圍的同時,通過聲音獲取資訊和知識變的更加便捷和高效,使得耳朵文化逐漸成為了大眾普遍化需求。喜馬拉雅APP作為目前國內受眾度最高的移動音頻分享類平臺通過建立全音頻生態系統,不斷深耕內容資源來強化品牌價值,使得受眾擴散網絡逐漸擴大。
本文以傳播學經典理論中的創新擴散理論分析喜馬拉雅APP作為移動音頻分享類平臺的代表,以其受眾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應用問卷調查、網絡民族誌等研究方法,對受眾進行微觀數據採集和分析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網絡民族誌的調查結果進行描述性分析和質性分析,將研究結論主要與創新擴散理論中的“創新、傳播渠道、時間、社會系統”四大要素對照分析,同時也參照了創新擴散理論的基本特征、過程等必備條件進行梳理研究,從而得出喜馬拉雅APP的受眾擴散網絡基本符合創新擴散理論模型。但由於傳播擴散過程中會因當下社會受眾群體思想觀念的發展與群體間的異質性與傳統創新擴散的模式產生一些不同。
目前對於國內市場來說,以有聲讀物為賣點的綜合平臺和垂直細分平臺逐漸嶄露頭角,暗潮湧動,資本競爭和用戶競爭日趨激烈,像音頻類APP為了實現長音頻戰略全球化也加入到了激烈的“耳朵經濟”競爭之中。本研究不僅旨在研究喜馬拉雅APP的受眾擴散網絡,同時也為喜馬拉雅APP或更多的音頻分享類平臺如何增大受眾擴散網絡和加深用戶粘性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rise of mobile terminals makes the voice transmission mode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While people are surrounded by various visual APPs, it becomes more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through sound, which makes ear culture gradually become a popular demand. As the most popular mobile audio sharing platform in China, Himalaya APP strengthens its brand value by establishing a full audio ecosystem and continuously cultivating content resources, which makes the audience diffusion network gradually exp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n the classic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takes Himalaya APP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obile audio sharing platform, and takes its audie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network ethnography, it conducts micro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descrip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network ethnography,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mainly compared with the four essential elements of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 time and social system" in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of the 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are also referred to,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udience diffusion network of Himalayan APP basically conforms to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diffusion, there will be some differences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and the heterogeneity among the audience groups.
At present, for the domestic market, the integrated platform and vertical segmentation platform with audio books as the selling point are gradually emerging, the undercurrent is surging, and the capital competition and user competi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For exampl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ong-term audio strategy globalization, audio APP has also joined the fierce competition of "ear economy". This study not only refers to the audience diffusion network of Himalayan APP, but also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for Himalayan APP or more audio sharing platforms to increase audience diffusion network and deepen user stickiness.
2021
中文
87
致謝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圖目錄 X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義 3
1.2研究目的 4
1.2.1研究目標 4
1.2.2研究內容 5
1.3研究問題 6
1.4研究創新點 6
第二章 相關研究綜述 8
2.1有關創新擴散理論的深度研究 8
2.2有關移動音頻分享類平臺受眾的研究現狀評述 12
2.3基於網路民族志方法下的互聯網產物發展評述 15
2.4文獻綜述小結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與實施 19
3.1研究方法 19
3.1.1問卷調查法 19
3.1.2網路民族志 20
3.1.3深度訪談法 21
3.2研究设计与实施 21
3.2.1問卷調查 21
(1)問卷設計與抽樣方法 21
(2)對象選取與問卷發放 22
3.2.2网络民族志調查 23
(1)用戶特征及類型 23
(2)研究設計 25
第四章 研究發現 28
4.1問卷調查分析研究 28
4.1.1受眾基本信息分析 28
4.1.2受眾使用情況分析 31
4.1.3受眾態度測量結果分析 34
4.1.4創新擴散研究樣本分析 35
4.1.5方差分析 40
4.1.6創新擴散曲線分析 42
4.2网络民族志分析研究 44
4.2.1受訪者基本信息分析 44
(1)年齡分佈 44
(2)性別占比 45
(3)職業結構 45
4.2.2受訪者使用情況分析 46
(1)如何接觸並瞭解到喜馬拉雅APP 46
(2)使用時間及場景 47
(3)使用動機 50
(4)使用感受 51
4.2.3網絡民族誌調查結果 55
(1)用戶結構 55
(2)用戶使用動機 56
(3)用戶使用行為 57
4.2.4網絡民族誌研究結論 58
(1)創新:喜馬拉雅APP的擴散功能 58
(2)傳播渠道:喜馬拉雅APP的傳播情景 59
(3)時間:喜馬拉雅APP的擴散模式 60
(4)社會系統:喜馬拉雅APP的擴散領域 61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62
5.1研究結論 62
5.2進一步擴散存在問題及解決建議 67
5.2.1 UGC監管不力 67
5.2.2 PGC功高蓋主 67
5.2.3版權投入過大 68
5.2.4有聲書存量小 68
5.3研究中的不足與遺憾 69
5.4建議和展望 69
參考文獻 71
作者簡歷 75
附錄Ⅰ 76
附錄Ⅱ 77
附錄Ⅲ 85
附錄Ⅳ 87
1.唐興通、鄭常青、張延臣(譯)(2016)。《創新的擴散》(第五版)。北京市:電子工業出版社。(E.M.Rogers,1962)。
2.張秋(2016)。新媒體語境下創新擴散理論的不適應與發展。青年記者,24,43-44。
3.魏文歡(2018)。羅傑斯“創新擴散”理論評析。傳播理論與傳播史,10。
4.尚玉傑(2017)。基於創新擴散理論的虛擬現實(VR)廣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疆大學,烏魯木齊。
5.孫菲(2019)。創新擴敗視域下三農領域短視頻傳播現象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廣西大學,南寧。
6.Ahmadreza,Talebian.,&Sabyasachee,Mishra.(2018).Predicting the adoption of connected autonomous vehicles:A new APProa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363-380.
7.Myung,Ja.Kim.,Choong-Ki,Lee.,&Noshir,S.(2019).Contractor.Seniors’usage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 sites:APPlying theories of 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uses anand gratification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60-73.
8.何振波(2003)。社會制度變遷與創新擴散——以何官莊村溫室蔬菜種植新技術擴散為例。新聞與傳播評論,00,191-200、255、264-265。
9.趙維雙(2007)。技術創新擴散的環境與機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胡佩延(2020)。創新擴散理論下滴滴出行的擴散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
11.丁文娟(2019)。創新擴散理論視角下英語流利說APP的擴散研究。今傳媒,07,93-96。
12.龔雪(2019)。從創新擴散理論看小程式的興起。現代交際,11,66-67。
13.李丹蓮(2020)。創新擴散理論視角下小紅書APP的擴散研究。科技傳播,22,103-105。
14.彭聖平(2020)。基於創新擴散理論的B站發展研究。 新媒體研究,21,48-50,80。
15.鐘曉霞(2020)。基於創新擴散理論看知識付費的擴散和採用。傳播力研究,17,1-2。
16.蘇成美(2018)。基於創新擴散理論的知識付費平臺採納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
17.富周軼、李詩樂(2020)。視頻網站付費會員的使用動機研究及發展策略——基於創新擴散理論。新聞研究導刊,07,199-200,202。
18.於珂悅(2017)。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电台APP的内容生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安徽大學,安徽。
19.杜旸(2018)。新興媒介環境下移動音頻用戶的行為特徵。 新聞傳播,005,39-40。
20.王小航(2019)。耳朵經濟”時代下移動音頻平臺用戶行為意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津財經大學,天津。
21.熊晨溪(2017)。移動廣播APP《喜馬拉雅APP》的內容與受眾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湖南。
22.胡如玉(2019)。喜馬拉雅電臺受眾接受行為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電子科技大學,成都。
23.弓娜娜(2020)。知識付費採納意願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喜馬拉雅FM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西北民族大學,兰州。
24.朱雅智(2019)。創新擴散視閾下移動電臺的用戶採納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江西財經大學,南昌。
25.張媛、王麗霞(2017)。一種方法的反思:新媒體時代的網路民族志研究。民族論壇,04,54-58。
26.段永傑(2019)。網路民族志:如何探究線上社群的意義生產與文化構建。青海民族研究,01,76-86。
27.孫信茹(2017)。線上和線下:網路民族志的方法、實踐及敘述。新聞與傳播研究,11,34-48,127。
28.薛翔(2018)。微信朋友圈使用者的角色扮演與圈文化的形成——基於一項網路民族志的考察。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9.毛清芸、王洋(2020)。空間與秩序:微信媒介場域內家校資訊傳播的網路民族志。教育科學研究,06,77-84。
30.孔宵(2018)。基於網路民族志調查的“抖音”短視頻APP用戶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大學,山東。
31.童清豔(2013)。受眾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32.段超群(2015)。基於創新擴散理論的移動支付用戶忠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大學,山東。
33.彭聖平(2020)。基於創新擴散理論的B站發展研究。新媒體研究(21),48-50,80。
34.田淼琪(2020)。基於創新擴散理論的電視文化綜藝節目發展探析——以《朗讀者》為例。新聞世界(08),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