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學位論文庫
CITYU Theses & Dissertations
論文詳情
鄭亮池
邵艷菊
大健康學院
社會工作學碩士學位課程(中文學制)
碩士
2020
校園縫隙中的藝術家 : 澳門學生輔導員的生存困境與策略分析
Artist in the crevice of campus : A Study on the Living Dilemma and Strategy of Macao Student Counselors
學生輔導員 ; 工作壓力 ; 工作耗竭 ; 生存困境 ; 校園縫隙
Student Counselor ; Work Pressure ; Work Exhaustion ; Survival Dilemma ; Campus Gaps
由輔導機構派駐到學校的學生輔導員,在工作時面對各種各樣的個人、工作及環境因素影響,往往出現不同的情緒和工作困境,他們在非社工/輔導/心理專業主導的學校教育環境內生存,在校園的“縫隙”中提供學生輔導,甚至是社會工作服務。曾經在前線面對不少困難的研究者,希望藉是次研究,探究:「學生輔導員正面對哪些生存困境﹖」、「學生輔導員怎樣在這些困境中生存﹖」、「學生輔導員需要哪些生存助力﹖」。
本研究將採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的方式,以方便取樣的方法,於2021年初訪問了10位澳門現時在職、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資和在不同教育階段駐校的學生輔導員,他們有剛入職不久,亦有任職了12年以上的;當中有7位女性及3位男性。研究將深入了解學生輔導員面對的各種工作生存困境,以及探討如何能持續在學校環境中生存下來的方法。而訪談內容將探究個人的學生輔導員經驗過程,包括被輔導機構派駐進入校園,任職學生輔導員所遇到的困難;如何解讀、看待與解決這些困難;以及怎樣在校園“縫隙”中領悟出自身、獨特的生存之道,成為能夠翱翔校園的“藝術家”。
是次研究發現學生輔導員因工作生存困境而出現工作壓力,甚至強烈的離職想法。然而,學生輔導員可透過運用不同的內外資源,減少因工作困境帶來的耗竭和負面想法。同時,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困境,即使有多方面的掣肘,但卻能看到輔導服務的意義和價值。透過研究,能讓學生輔導員適當尋求支持,並讓社會環境瞭解學生輔
導員的真實面貌,讓他們繼續前行,面對校園工作的挑戰。
同時,對於有意任職學生輔導員之人士、派駐輔導員的機構、督導,以及學校提出相關建議,期望能夠提升學生輔導員適應校園工作環境的能力,減少學生輔導員面對校內困境之時間,才能將更多心力和資源留給有切實需要的服務對象。
Student counselors dispatched by counselling agencies to schools face various personal, work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 work, and often have different emotions and work dilemmas. They are educated in non-social work/counseling/psychological professional-led schools Survive in the environment, provide student counseling and even social work services in the "gap" of the campus. Researchers who have faced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frontline hope to use this research to explore: "What survival difficulties are faced by student counselors?", "How can student counselors survive these difficulties?", "Student counselors need Which survival aids?".
This research will adopt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facilitate sampling. In early 2021, we interviewed 10 student counselors who are currently employed in Macao,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different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education. Some have been employed for more than 12 years soon after joining the company; among them, there are 7 women and 3 men. 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work survival dilemmas faced by student counsellors and explore ways to sustainably survive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The content of the interview will explore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student counselors, including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he counseling agency being stationed on campus and serving as student counselors; how to interpret, treat and solve these difficulties; and how to understand the "gap" in the campus With his own unique way of survival, he becomes an "artist" who can fly to the campus.
This study found that student counsellors are under work pressure due to their work and survival difficulties, and even have strong thoughts of leaving. However, student counselors can use different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to reduce exhaustion and negative thoughts caused by work difficulties. At the same time, maintain a positive and positive attitude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Even if there are many constraints, you can see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counselling services. Through research, student counsellors can seek appropriate support,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an understand student assistance. The real appearance of the instructors allows them to move forward and face the challenges of campus work.
At the same time, for those who are interested in serving as student counselors, agencies and supervisors assigned to counsellors, and schools, they are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 counselors to adapt to the campus working environment and reduce the time for student counselors to face difficulties in the school. Leave more effort and resources to service targets who have real needs.
2021
中文
76
致謝 I
摘要 II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問題
1.5 相關概念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學生輔導員的相關文獻
2.1.1 學生輔導員的角色和職責
2.1.2 學生輔導員的困境
2.1.3 學生輔導員的工作壓力
2.2 工作壓力的相關文獻
2.2.1 工作壓力的影響
2.2.2 工作壓力理論及因應策略
2.3​研究間隙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方法
3.2 數據收集
3.2.1 半結構訪談
3.2.2 研究對象
3.2.3​研究工具
3.2.4 資料的整理
3.3​資料分析
3.3.1 扎根理論
3.3.2 訪談結果與分析
3.3.3​初步模型建構
第四章 學生輔導員的生存困境
4.1​校方支援實況
4.1.1 學校行政主導
4.1.2 學校支持有限
4.1.3 專業認同缺失
4.1.4 實踐工作困難
4.2​個人的掙扎與矛盾
4.2.1 工作擔憂
4.2.2 校內處境艱難
4.3​工作困境之來源
第五章 學生輔導員的應對策略
5.1 應對策略
5.1.1 應對之心態
5.1.2 應對之行動
5.2 外部支援
5.2.1督導的影響力
5.2.2機構的支持與氛圍
5.2.3 政府資源投入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討論
6.1 研究結論:校園縫隙中的藝術家
6.2 研究建議
6.2.1 擬投身學生輔導工作或現職人士
6.2.2 對於輔導機構
6.2.3 對於政府及社會大眾
6.3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6.4 研究限制
參考文獻:
1.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2. Melissa A. Sutlief (2013, May). Burnout in the School Social Worker: Related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Master of Social Work Clinical Research Papers, St. Catherine University.
3. Chris Lloyd , Robert King & Lesley Chenoweth (2011). Social work, stress and burnout: A review,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https://doi.org/10.1080/09638230020023642
4. Oliver W J Beer , Sheena Asthana (2016, September). How Stress Impacts Social Workers and How They’re Trying to Cope, https://www.plymouth.ac.uk/news/pr-opinion/opinion-how-stress-impacts-social-workers-nil-and-how-theyre-trying-to-cope
5. Allen-Meares, P., (2009). School work service in schools (6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6. Dupper, D. (2003). School social work: Skills and interventions for effective practice.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7. Pearlin, L. I. (1999).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A conceptual overview. In A. V. Horwitz & T. L. Scheid (Eds.), A handbook for the study of mental health: Social contexts, theories, and syste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61-175.
8. Anshel, M. H., & Anderson, D. I. (2002). Coping with acute stress in sport: Linking athletes' coping style, coping strategies, affect, and motor performance. Anxiety, Stress & Cop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5(2), 193–209.
9. https://doi.org/10.1080/10615800290028486
10. 2016中期人口統計詳細結果(2017)。澳門統計暨普查局。
11. 胡中宜 (2012)。學校社會工作員參與學生輔導工作之實務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3(4),833-854。
12. 澳門學生輔導服務研究摘要(2018)。澳門教育暨青年局。
13. 2019/2020學校年度學校運作指南。澳門教育暨青年局,3,6。
14. 第2/2016號法律《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2016)。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印務局。https://bo.io.gov.mo/bo/i/2016/23/lei02_cn.asp
15. 第2/2016號法律《預防及打擊家庭暴力法》實施首三年執行情況審視報告(2019年10月)。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http://www.ias.gov.mo/wp-content/uploads/2013/10/2020-07-31_105023_5.pdf
16. 家庭暴力個案中央登記系統2019年全年簡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http://www.ias.gov.mo/wp-content/uploads/2016/08/2020-04-17_111305_19.pdf
17. 林勝義 (1991)。學校輔導工作的基本概念。輔導月刊,27,9、10,1-5。
18. 林勝義 (2007)。學校社會工作理念及實務。台北:學富。
19. 曾瑞譙 (2004)。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校長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學校行政,38,31-50。
20. 崔永康、凌煒鏗 (2014),香港學校社會工作人員 如何看待專業的角色、挑戰及發展。聯合勸募論壇,3,1。
21. 黃姿婷(2014),學校社會工作者的生存之道。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22. 董國光(2016),置身學校脈絡中社會工作師的行動。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23. 汪美伶 (2014)。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之影響 —社會支持之調節作用。東吳經濟商學學報,(86)。
24. 趙貞琦 (2009)。高職智障生家長社會支持、親職自我效能與其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
25. 汪孝慈、陳彰儀 (1992)。目標設定方式與目標預期差異對認知與工作表現之影響。教育與心理研究,15,1-20。
26. 林以忠 (2005)。警察機關資訊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職業焦崩之研究。 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27. 黃寶園 (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0(3),439-462。
28. 陳欽雨、呂博裕、莊雅晴 (2015)。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情緒智力對離職意圖之影響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9(2),57-80。
29. 蔡依君 (2003)。中輟服務過程學校社會工作人員面臨的衝突、困境與處遇方式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30. 李宜芳 (2011)。學校社工回應校園霸凌事件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31. 王靜琳 (2005)。護理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之相關性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屏東: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
32. 翁振益、林若慧、劉士豪 (2008)。以社會支持調適第一線員工的工作--非工作衝突與提昇生活品質」。管理與系統,15,3,355-376。
33. 黃明玉、郭俊巖(2009)。兒童保護社會工作實務之督導制度研究。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3,63-84。
34. 邱文彬 (2001)。社會支持因應效果的回顧與展望。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1(4),311-330。
35. 林怡君 (2006)。突圍—從權力觀點看社工員的工作困境與因應。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6. 林坤志 (2015)。中部地區保護性工作督導協助社工員因應壓力方法及政策之探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37. 麥麗蓉 (2019)。助人工作者於危機處理過程中的壓力因應與自我照顧。台灣心理諮詢季刊,1(3),11-21。
38. 林育陞 (2015)。台北市駐區學校社工進入輔導工作實務困難之探討—實習場域經驗整合。諮商與輔導,359,41-47。
39. 王靜惠、林萬億 (2004)。學校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模式。學校輔導團隊工作 (101-136)。台北:五南。
40. 劉芷萱、黃慈萱、邱翊嵐 (2019)。報,不暴-家暴責任通報之校園現況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2),165-169。
41. 胡中宜 (2011)。學校社會工作實務中的倫理兩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學報,42(4),543-566。
42. 胡中宜 (2011)。臺灣學校社會工作場域的回顧與反思。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18),63-92。
43. 胡中宜 (2013)。學校社工員在生態系統中工作的目標與策略:衝突解決系統取向之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大社工學刊,27,93-134。
44. 張紉 (2003)。學校社會工作在學校輔導體系中的角色與定位。學生輔導,85,74-81。
45. 黃韻如 (2003)。學校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多元壓力之探討。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2),217-255。
46. 黃姿飴、江宛霖、蘇怡妃、馮瑞鶯 (2012)。舉報兒童虐待之臨床倫理困境。護理雜誌,59(4),105-110。
47. 鄭涵栩 (2016)。學校社工師工作壓力、同儕社會支持、與臉書社群使用行為 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48. 翁毓秀 (2005)。學校社會工作的實施模式與角色困境。社區發展季刊,112。
49. 陳麗欣 (2011)。國中、國小教師與一般社會工作員對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內容與 角色之認知--臺中市之調查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35。
50. 鄭瑞隆 (2004)。家庭暴力社工員專業服務困境與改進措施之研究。犯罪學期刊,7(2),129-163。http://dx.doi.org/10.29607/ZHWHGX.200412.0004
51. 邱琇琳 (2005)。專業助人者之替代性受創與因應策略-以公部門家防社工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汪淑媛 (2006)。家暴婦女庇護中心工作者情緒張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89-226。
53. 汪淑媛 (2013)。影響家暴防治社工身心安全之風險因素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
54. 賴念華 (2004)。大學校園自殺事件後的危機處遇策略 學校園自殺事件後的危機處遇策略。中國輔導學會2004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台北。
55. 蔡佳容,潘淑滿 (2010)。社會工作人員遭受暴力威脅之經驗:以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為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9)。http://dx.doi.org/10.29814/TSW.201007.0003
56. 汪淑媛 (2013)。影響家暴防治社工身心安全之風險因素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http://dx.soi.org/10.6785/SPSW.201306_17(1).0005
57. 鄭瑞隆 (2004)。家庭暴力社工員專業服務困境與改進措施之研究。犯罪學期刊,7(2)。http://dx.soi.org/10.29607/ZHWHGX.200412.0004
58. 翁振益、林若慧、劉士豪 (2008)。以社會支持調適第一線員工的工作-非工作衝突與提昇生活品質。管理與系統,15(3),355-376。
59. 張英陣(2014)。職場恐懼與自我照顧模式:靈性的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47)。
60. 王守玉(2012)。簡介扎根理論研究法。護理雜誌,59(1)。
61. 張曉春(1983)。專業工作者工作疲乏研究架構之探討:以社工員為例(上)。思與言。21(1) , 66-79。
62. 張曉春(1983)。專業工作者工作疲乏研究架構之探討:以社工員為例(下)。思與言。21(2) , 59-81。
63. 黃燈(2020)。我的二本學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4.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 (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 3(2), 122-136。
65. 謝秀芳 (2002)。質性研究。雲科大體育,5, 45-53。
66. 林淑馨 (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公司。
67. 邱皓政 (2019)。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68. 王守玉 (2011)。簡介扎根理論研究法。護理雜誌,59(1), 91-95。
69. 治療師(心理治療)資格認定基準。澳門特別行政區衛生局,2015。